“圣人就是圣人,我等稍有所怠,就有所对应,实不应该!”
作为次相,赵诚心里也着实苦楚,政事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皇帝不信任宰相了,自然,他们也就丧失了权力基础。
他现在都后悔了,实不应该配合首相,这让他想起了南汉时,被宦官们支配的场景。
当时的宰相,就是个盖章的,所有的权力,都被那群自阉而入蚕室的占据,宦官们信任他们,皇帝不管不顾,他们,不愿意屈辱的官吏,只能辞职,回家种田。
在一群声音变异的官员里,他们这些宰相洪亮的声音着实突出。
“圣人一向心胸宽广,纳谏如流,往日我等反对之声也有之,可见,圣人非是恶我们拖延,反对,而是恨我等齐心同力,有忤逆之嫌!”
“前唐以来,何曾有过这般齐心的政事堂?”
这时,对于政治专研精深的孙钊,在失去了泰半的转运使司衙门后,眉眼低垂,沉默半晌,这才缓缓说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而,王宁则更是深受震动,眉眼间,满是懊悔。
他是皇帝潜邸的人,这次竟然与几位宰相齐声而动,可以说,完全丧失了在政事堂的意义。
他在政事堂,就是为皇帝看守,而不是背叛。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一层,政事堂异口同声,其实就是对于皇权最大的威胁。
至于反对什么的,反而是枝节了。
也正是看到政事堂不在掌握之中,所以皇帝又新设馆阁,以备咨询,从而缓缓代替政事堂的作用。
他们的初衷,可不是这样。
他们只是想恢复士大夫的特权,回到之前那种明君贤臣的状态。
“如今,朝野之间,皆言我等恢复牛李党争乱国之态,可,牛李之争,还党争,这些骂名,怎能承受?”
崔泉摇了摇头,很是委屈,这样的污名,哪怕以他首相的身份,也承受不起。
牛李党争,从宪宗到宣宗,四十余年方休,主要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争。
牛党是寒门出身,提倡科举,但却放纵方镇。
李党是官宦出身,反对科举取士,但又提倡镇压地方方镇。
由此,一党上台,必贬斥一党入地方,此后让藩镇参与朝政,杂夹宦官,牛李党争后,留下一地鸡毛,文官权势大减,宦官、方镇大起。
至此,外朝大臣转而依附拥有地方兵权的藩镇,唐末时,酿成了崔胤勾结朱温,来杀尽宦官之举。
与东汉末,本来是何进与宦官的争权,但引进了地方军阀,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宪宗平灭藩镇的努力,毁于一旦。
唐文宗只能无奈言之:“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有识之士皆将牛李党争命为唐亡之因,深恨之。
皇帝将这污水泼下,令政事堂宰相们颜面无存,毁誉参半,读书人,哪个不知牛李之事?
科举进士出身的,陆陆续续进入朝堂,翰林院皆是,声音越来越大,非议也越来越大。
换句话来说,他们就是清流,天然的掌握舆论导向。
若是细究之,欺君罔上的罪名也能参上。
这几日,弹劾宰相的奏书如雪花一般,但都被皇帝留中不发,其意味,着实深长。
“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王宁很了解皇帝,若皇帝不信宰相,其攻击就如同秋风扫落叶,而不是现在的不上不下,架他们在火上烤。
他站起身,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在等待着咱们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