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们除了对拿筷子觉得超级难之外,如何握毛笔,也是五颗星。
写毛笔字,比较普遍的运用“五字执笔法”,为擫、押、钩、格、抵。
这同样也是由王羲之,王献之传下,经唐代经唐代陆希声归纳阐明,宋代《宣和书谱·儒素帖》载:“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自言出二王,斯与(李)阳冰得之。”
五个手指根据各自的生理机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对立而统一于笔管,巧妙自然地把笔上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是以第一指节端接触笔管,这们虎口一张开,手指关节自然就会卷曲,成半握拳状而形成“掌虚”。掌心一空虚,筋骨肌肉便放松了,执笔就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自如。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这里虽说无定法,其实“虚而宽”正是“指实掌虚”这是一定法。实践证明五指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
但看到万林拿起笔那一刻,肖一若问道:“诶,大师,你知道擫么?”
“夜?哪个夜,树叶的叶还是夜晚的夜?”万林不解。
“噢,没事,请你继续。”肖一若不再打岔。
《兰亭序》之所以受到追捧,原因很多,除了写的好之外,也是由于王羲之本人的知名度,后世唐太宗李世民,宋代米芾,等大家的追捧,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为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肖一若在大师身上是一点没看着。
怎么瞅都觉得是门外汉,手腕抖,字体无棱角之分,无美感可言,相比于行书,更接近楷书,对于笔锋的运用几乎很少。
一字一顿,似乎还要思考下个字如何规划,丝毫体会不到行云流水般畅快,字体构成和原书相差甚远,别说临摹,甚至可以看出与之没有任何关系。
你说他慢,是要考虑下个字,但通篇三百多字,居然只用了二十来分钟便搞定。
几位徒弟小心翼翼地拿起后,万林不满意地摇头:“有些退步了。”
“大师,您可真是大师!”肖一若忍不了了:“请问,您有看过《兰亭序》,有临摹过么?”
“什么意思?”万林拉下脸。
“我换个换方式问问,这字,是你自创的写法,还是仿王羲之的写法?”肖一若不想浪费时间。
边上徒弟看不下去:“你懂什么,我师父这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做了提升,不懂书法就别乱说。”
“哈哈哈!”肖一若嘲笑:“提升?你知道王羲之是谁么?东晋大书法家,书圣!你还在他身上做提升?确定是认真的?”
徒弟也发现说错了话,脸涨的通红,万林训斥了几句:“我徒弟不了解,说了些奇怪的话语,勿怪。”
“书法,练笔也是练心,”肖一若拿出手机,找到《兰亭序》的图片,摄影师不用说,给了个特写,接着又对准了大师的作品。
就算完全不懂书法,也看的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万先生,请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两作品之间相差如此之大?”肖一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更不再称呼其为什么大师。
万林不说话,冷冷地看着他身后的节目组,导演等人当做没看到。
一时间,气氛有些僵硬。
“你不懂书法,我不想和你解释。”万林一看情况下不来,抛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