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汉所提出的结盟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议题其中又包括了建立外交关系、开放通商移民、缔结军事同盟等几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其中相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大概就是建立外交关系这一项了。
即便海汉没有使出威逼利诱的手段朝鲜对于与其建交其实并无多少抵触情绪。只是按照正常的过程来进行可能需要时间较长的外交往来作为铺垫绝不会像当下被逼得这么窘迫。而通商移民之类的问题在朝鲜看来倒也简单不管怎么说讲究商业信誉的海汉总要比后金的强买强卖好得多。真正比较为难一点的其实也就是缔结军事同盟这一项他们一方面担心由此召来后金的激烈报复另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没法绕开大明这个名义上的宗主国去与第三国结盟。金尚宪声称结盟一事还要看大明的意思倒也不完全是推托之词。
而大明对此的接受度就没有朝鲜那么高了海汉人在南方占了大明不少土地还以此立国分疆裂土这对大明来说就是事实上的入侵。如果不是北方边疆和中原的战乱让大明抽不出手又岂会让海汉如此轻易地在南方搞出这么多小动作。如今海汉羽翼已丰甚至可以在谈判桌上拿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敲打大明了但大明朝廷又怎能轻易地忍下了这口气?
就算收过海汉好处的梅生川能忍但他也怕回去之后没法向朝廷交差毕竟当初朝廷给他的权限可没有包括这么多的结盟条件在内。自作主张把这些条件一股脑答应下来他很担心回去之后就被一撸到底了。哪怕海汉在此之前向他承诺了许多的私人好处但他也怕自己到时候没了官身对于大明和海汉都没了价值到时候这些所谓的承诺能不能兑现就是问题了。
但梅生川也明白如果大明拒绝了这次结盟邀约很可能就会失去了一个真正能为大明解决北方威胁的强大外援。这还只是一方面如果海汉绕过大明把朝鲜拉拢过去那么大明很可能会就此失去这个藩属国这种损失同样也是大明所承受不起的。如果此时再写奏折回报朝廷等那边讨论出一个结果一去一来估计起码又是大半个月的时间了而海汉人显然不会有这么好的耐心等待京城那边拿出一个四平八稳的结论。
按照白克思给出的最后时限大明和朝鲜两国的使臣如果不能在三天内做出最终的决定那么结盟谈判就宣告终止。而海汉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将暂停取消一切主动出击的军事计划并保留与后金进行和谈的可能性。
白克思所提出的最后一项对于两国使臣而言无异于杀手锏如果海汉与后金议和且不说这两国存不存在联盟的可能哪怕是海汉出于某种考虑卖些淘汰下来的武器给后金那就够这两国受的。到时候再来后悔没有跟海汉站在同一阵营可就真的有些晚了。
最终率先松口的依然是朝鲜毕竟这个国家是真的输不起。海汉人随时都能拍拍屁股撤离辽东而大明家大业大后金就算战场上局势占优但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消灭这个庞大的帝国。而朝鲜军力羸弱如果大明和海汉都不施以援手那他们就真的只能束手待毙了。而一个根本没法再为朝鲜提供庇护的宗主国那又有什么保留其存在的意义呢?
金尚宪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还是选择了妥协表示愿意参考海汉提出的方案与海汉国缔结盟约。不过金尚宪出于大明的敬畏也没有将这个决定向梅生川隐瞒以免对方因此生出恨意。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当然希望继续保留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
梅生川倒是没有因此而感到生气他完全能够理解朝鲜人的想法毕竟弱者总是习惯性地会设法寻求强者的保护。海汉国用汉字说汉语民众也与大明汉人别无二致对于朝鲜来说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陌生感而且更像是一个强化版的微缩大明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汉人政权还愿意为朝鲜抵御外敌提供帮助。要与这样的一个国家建交对朝鲜来说自然比较容易接纳。
而善于利用形势来为谈判加码的白克思在这个时候再度对梅生川施以重击——如果大明要将自己排除在这个联盟之外那么海汉不保证未来不会对大明动武。而这个逻辑的解释便是海汉与后金停战之后未来也保有结盟的可能性。如果这样一个跨地区的联盟达成那后金海汉一北一南完全可以开始盘算如何瓜分大明了。
梅生川当然也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设的恐怖之处虽然明知白克思的说法极有可能只是口头威胁但这种风险是大明不能承受的。后金和海汉的军力都隐隐在大明之上如果南北同时开战那大明的江山真的有可能会岌岌可危了。
于是留给大明的选择从是否与海汉结盟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是否放任海汉与后金结盟。这样一来权衡这个问题的利弊似乎就简单多了为了大明的利益梅生川无论如何都必须破坏海汉与后金和解的可能。在是友是敌这个选择题上留给大明的选择就只有前者了。
经过了两天的细节磋商之后三国代表终于在金州地峡防线以南的某处村舍中签署了关于结盟协议的备忘录。虽然这个备忘录不是最终生效的正式协议但大体上最终协议的内容就会以此为准可以算是基本敲定此事了。
大明与朝鲜之间原本就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所以这份协议对于两国关系的记述并没有超出原本的范围基本上是按照了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的。而协议的重点自然便是两国与海汉之间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