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的“艾陵之战”纯粹是吴国近年来对齐国用兵的一个延续有些不同的是鲁国在去年已经跟吴国正式结盟。
鲁国跟吴国结盟是一个历时漫长的过程其中有鲁国越来越不喜欢晋国的因素并且占了其中很大的理由再来就是吴国对鲁国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
在三桓的脑回路中晋国针对齐国是落井下石再来是晋国还没有彻底从内乱中缓过气来有吴国一再北上好几次针对齐国旁边的邾国成了吴国的附庸显然吴国对鲁国的威胁比较大。
威胁足够就主动靠拢上去这种选择在鲁国身上是一种常态前提是双方还没有正式动手别提鲁国跟齐国难以修好这一点了。
夫差在去年(前485年)正式出兵经由原淮夷的地盘北上顺便给巡视了运河的开掘工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长驱直入到“艾陵”西面大举建设起了营寨。
看吴军的架势摆明了就是准备要长期干涉不是那种打一战就会走的趋势。
与此同时连续摆在齐军手里的鲁军他们先历经了“艾陵”之败后面又在“博”惨败了一次抱上新大腿再由叔孙州仇带着残兵抵达“艾”休整随后叔孙州仇亲自去拜见了夫差。
而在吴军和鲁军会师之后的没有多久好像也就时隔一个月狐解和钟全所率的晋军才堪堪经由卫国抵达齐国境内。
时间来到前484年季节恰是临近秋季中旬。
一再国家局势颓丧的齐国他们要庆幸早先晏婴执政时就在修筑“长城”并且修好了靠近泰山区域的长城段。
齐国也修长城?他们修长城原本是为了抵御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的晋军哪能想到会用在抵御吴军的侵犯?
既然是晏婴执政时期修长城说明不是为了防备智跞或赵鞅执政时期的晋国乃是士鞅执政时的晋国。
目前齐国修筑的“长城”规模并不怎么样历史上真正形成规模要到田氏代齐之后了。
后面这一条齐国长城被修得很长北起济水南岸的平阴东至大海沿岸的琅琊中间还抵近泰山。
它是从晏婴时代开始修建抵御过晋军、鲁军、吴军后来变成用在赵国、魏国、楚国、秦国身上再后来到秦一统时代被拆除了个大半没有拆除的那些则是经过岁月的冲刷不见踪影。
“我军尚未抵达?”智瑶现在人到了‘丘舆’这个地方。
话说智瑶来做什么?那肯定是就近观看即将开始的“艾陵之战”呀。
那个“我军”指的是狐解和钟全率领的晋军。他们在路上就磨磨蹭蹭进入齐国疆域范围之后更是走走停停瞧模样压根就是有意拖慢抵达战场的速度。
结果是智瑶和魏驹抵达“艾陵”附近狐解和钟全所率的晋军却是还在远方的格马山那边继续磨磨蹭蹭。
当然了跟智瑶和魏驹仅仅带上三千多人急赶有关。
而魏驹之所以会过来其实就是想亲自看看吴军的战斗力。
晋国知道吴国近些年崛起的速度很快两国却是从未有过正面的交锋晋国对吴国的了解大多是道听途说。
既然已经视为威胁未来还会产生正面交手并且还会是在近期爆发“艾陵之战”期间尽可能靠近观察尽管有所冒险却是难得的机会。
“齐军、吴军皆有十万之众。”智瑶干脆就没提鲁军。
虽说鲁军也有个两万多问题是鲁人本就羸弱并且他们还一再战败战斗力本身不是那么强士气又极度低迷吴军与齐军也就成了敌我双方的绝对主力。这一点因为来援的晋军迟迟不抵达“艾陵”被严重凸显出来。
魏驹非常感概地说道:“近年战事规模越加浩大数万大军酣战已然无法左右局势。”
曾经能够动辄出动十多万大军的国家只有两个中原霸主晋国以及南方霸主楚国后来吴国加入“十万俱乐部”不久齐国和宋国也开始暴种了。
所以当下能够出动十万以上大军的国家变成了五个吴国、齐国和宋国属于后进之辈。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国家也早就用兵规模超过十万。这个国家就是秦国尴尬的是他们什么人都拉进部队兵源素质远比晋国、楚国、吴国、齐国和宋国堪忧不被“十万俱乐部”成员所正眼相待。
“齐军国书‘将’中军高无邳‘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吴君亲率中军胥门巢‘将’上军茹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智瑶对好些人其实挺陌生的。
那些统兵将领无一例外都是大夫爵有些人在一定区域其实威名赫赫不过名声仅限于当地未能达到名传列国的程度。这个除了信息传递不易之外更主要的是没有打赢一场够份量的大战。
右军是个什么玩意?
周天子的大多数分封国就三个“军”的编制一般就是中军、上军、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