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是军旅出身在段思平麾下带兵多年自然知道此中的利弊但如今家族危如累卵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将这三万人安排在了最前沿作为向东岸进攻的第一波。
其实对于内战而言人数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
内战有别于对外战争内战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士兵都来自同一个往往对阵的会遇到兄弟亲友。
这也就是人数能解决一些问题的原因。
高方就是想将这三万人做为炮灰送死在他心里人命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的家族和那些依靠高氏的部落这些利益才是高方不得不去考虑的事情。
如果他不考虑这些人的利益那么高氏用不着敌人来进攻单就从内部就会瓦解。
联盟往往是因为利益特别是政治联盟。
这些部落和永昌、丽水两镇节度至所以团结在高方身边毅然与段思聪为敌那就是因为利益没有足够的利益傻子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明国的选边站已经动摇了这些人的决心高方只能用一场胜利哪怕是局部的很小的胜利来凝聚人心。
本应该让正规军上前打头一阵如此取得第一仗的胜利以鼓舞士气。
但形势所迫高方已经开始发现两镇节度有些不太对劲高方不放心将一万府兵派上前去因为说不定一眨眼他们就投靠了段氏。
而高方实在不舍得将自己掌握的一万多正规军派上去在这个时候万一损耗过大那么高方将失去掌控这些势力的本钱。
思来想去高方只能将三万“农夫”做为第一波推出去。
高方不求靠这三万人能突破对方的防线只求能用这三万条命消耗对岸守军的箭矢军械。
如果能拼掉对方一些有生力量这已经是高方心里最满意的结果了。
三万农夫甚至连大理正规军常用的皮甲都没有装备只是持一把刀剑或者长矛。三万士兵中无一弓弩手因为弓弩的成本太大而且这些“士兵”未经训练根本不会使用。
高方下令将两镇节度麾下的一万军队做为第二波将自己手中的一万多正规军做为第三波将各部族的私兵做为预备队。
目标澜沧江东岸不死不休。
战争就是如此仓促地开始了。
东岸也就是段氏防御线由于上次段氏的主力被徐守仁麾下的“流氓地痞”用炸药轰到了澜沧江中喂了鱼幸存的一万多军队加上征召来的“农夫士兵”只有防守之力。
因为大量的船只在那次爆炸中损失殆尽东岸只能依靠弓弩防御。
当高氏发动进攻时可想而知三万人的进攻靠同样三万多人的防守困难有多大。
三万高氏军把澜沧江从北边上流一直到南边下流全挤满了。
各种各样的泅渡方式和工具层出不穷。
先不说这些“士兵”有多少战斗力但从规模上来说就不是等量的军队能防守得了的。(未完待续)